仲永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仲永)
大家好,我是小典,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仲永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仲永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古代有一个叫方仲永的人,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显示出了在诗歌方面的才华,被人们赞誉为神童。那些有钱人家经常邀请方仲永到自己家来,一方面是为了感受一下这位神童的才华,另一方面也是显示一下自己爱惜人才。当然,每当方仲永走的时候,那些有钱人家都会给一些钱以表心意。方仲永的父亲是一个十分爱钱的人,他把方仲永当成了一棵摇钱树。当没有人邀请的时候,他就领着方仲永主动登门拜访,以求得人家给点小钱。由于整天跟着父亲东家进西家出,方仲永的学业荒废了,他在诗歌方面的才华,由于没有选择一个正确的方式加以培养,也渐渐地枯萎了。方仲永长大后,人们从他身上再也看不见一点儿当初神童的影子。才华不等于成功。驾驭烈马不可以轻易丢掉手中的鞭子;操持一把良弓,也要反复在正弓之器上加以调整。木料有了绳墨的校正则可变直,人能接受劝谏更加有智慧。君子不可以不学!
2、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3、译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跟普通人一样了。” 王先生说:仲永从小通达聪慧,会做诗的能力,是先天得到的。他先天得到的禀赋,比起有才能的人高多了。最后成为普通人,是因为他后天的学习没有达到要求,像他那样先天得到的,禀赋如此之好,却由于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普通人;现今那些没有先天的禀赋,本来就是普通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普通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4、启示:
5、【骄傲心理是被别人捧出来的】骄傲心理从哪里来?有人说是自己的思维产生变化后盲目夸大自己的能力而形成的。其实,一个人的主观思维的改变离不开外界对其的影响,也就是说,一个人骄傲心理的产生绝大多数原因来源于外界对他本人过分夸大所致。
6、古人云:“盛名之下,难副其实”。当一个人在某方面获得一些成绩时,外界随之而来的鲜花和掌声往往会使他的成就感无形中膨胀起来,所带来的后果就是感觉自己在这方面已经处于登峰造极的程度,更有甚者,会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尤其是当外界在夸大事实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吹捧的话,会使被吹捧之人的骄傲心理膨胀的速度加快。这种现象尤其在一个人少年得志时显得更加突出,因为年轻,所以缺乏应有的判断力而被外界的吹捧所迷惑,最后盲目地抬高自己,产生出骄傲心理。
7、方仲永(约1020—1040年后),北宋时江西金溪人,世代耕田为生,幼年天资过人,成人后泯为众人。王安石作品《伤仲永》主人公。
8、作者:
9、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元祐元年(1086年),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