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翻译及原文(项脊轩志翻译)
大家好,小福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项脊轩志翻译及原文,项脊轩志翻译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项脊轩志原文: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3、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4、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5、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6、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7、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8、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9、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10、(堦寂寂 一作:阶寂寂)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11、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12、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13、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14、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15、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16、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17、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18、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19、”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20、”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21、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22、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23、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24、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25、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
26、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
27、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无此段文字;沪教版无此段。
28、)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29、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30、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31、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32、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33、项脊轩志的翻译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
34、屋里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
35、这座百年老屋,(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积聚的流水一直往下流淌;我每次动书桌,环视四周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
36、屋子又朝北,不能被阳光照到,白天过了中午(屋内)就已昏暗。
37、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
38、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在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
39、我在庭院里随意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草木,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
40、家中的(这里不翻译成”借来的”)书摆满了书架,我仰头高声吟诵诗歌,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自然界的万物皆有声音;庭院、台阶前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走到它跟前也不离开。
41、农历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过影子摇动,可爱极了。
42、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值得悲伤的事。
43、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
44、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
45、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
46、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
47、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
48、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
49、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常来。
50、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51、”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
52、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人很久没有得到功名了,(我)孩子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啊!”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瞻仰回顾旧日遗物,就像在昨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53、项脊轩的东边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
54、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
55、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56、项脊生说:巴蜀地方有个名叫清的寡妇,她继承了丈夫留下的朱砂矿,采矿获利为天下第一,后来秦始皇筑”女怀清台”纪念她。
57、刘备与曹操争夺天下,诸葛亮出身陇中由务农出而建立勋业。
58、当这两个人还待在不为人所知的偏僻角落时,世人又怎么能知道他们呢?我今天居住在这破旧的小屋里,却自得其乐,以为有奇景异致。
59、如果有知道我这种境遇的人,恐怕会把我看作目光短浅的井底之蛙吧!我作了这篇文章之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
60、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小阁楼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破败没有整修。
61、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寄托,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
62、然而这之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63、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她亲手种植的,如今已经高高挺立着,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64、扩展资料《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 归有光的作品。
65、归有光的远祖曾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
66、作者把小屋命名为项脊轩,有纪念意义。
67、“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68、借记物、事来表达作者的感情。
69、撷取日常琐事,通过细节描写,来抒情言志。
70、他的风格“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借日常生活和 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感情。
71、此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72、《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
73、文章通过记作者青年时代的书斋,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回忆家庭琐事,抒发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
74、文章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穿全文的意脉,将生活琐碎事串为一个整体。
75、善于拮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
76、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77、《项脊轩志》被编入多种版本的高中语文课本。
78、归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年2月7日),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
79、汉族,苏州府太仓州昆山县(今江苏昆山)宣化里人。
80、明朝中期散文家、官员。
81、嘉靖十九年(1540年),归有光中举人,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遂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
82、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作乱,归有光入城筹守御,作《御倭议》。
83、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归有光六十岁时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故称“归太仆”,留掌内阁制敕房,参与编修《世宗实录》。
84、隆庆五年(1571年)病逝,年六十六。
85、归有光均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
86、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又与胡友信齐名,世称“归、胡”。
87、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88、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项脊轩志项脊轩志原文 选自《震川先生集》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89、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90、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91、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92、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
93、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94、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
95、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96、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97、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98、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99、迨(dài)诸父异爨(cuàn),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100、东犬西吠,客逾庖(páo)而宴,鸡栖于厅。
101、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102、家有老妪(yù), 尝居于此。
103、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bǐ)抚之甚厚。
104、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105、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106、”妪又曰:“汝姊(zǐ)在吾怀,呱呱(gū)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107、”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
108、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hù)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109、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110、余扃(jiōng)牖(yǒu)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111、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112、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
113、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
114、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115、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116、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117、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118、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19、原文翻译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
120、屋里仅仅一丈见方,只可容纳一个人居住。
121、这是已有上百年的老屋子,(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雨水也往下流;每当移动书桌时,左看右看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
122、又朝北,不能照到阳光,天一过中午就已经昏暗。
123、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
124、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照,室内才明亮起来。
125、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
126、书架摆满了书籍,我安居室内,吟诵诗文,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阶前却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前面去也不离开。
127、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花影摇动,很是可爱。
128、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值得悲伤的事。
129、 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
130、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
131、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
132、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
133、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
134、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 对她很好。
135、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常常来。
136、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137、”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 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
138、”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
139、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长久没有得到功效,这孩子长大,就可以有指望了呀!”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会用到它!”回忆起旧日这些事情,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140、 项脊轩的东边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
141、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
142、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143、 我说:“蜀国的寡妇清继承并守住了朱砂矿,利润天下第一。
144、后来秦朝皇帝为她建造了怀青台。
145、刘备与曹操争夺天下,诸葛亮从隆中起家,当诸葛亮和清在角落不被人知道的时候,世人怎么能够知道他们两?我渺小地在项脊轩,正扬起眉毛眼睛一睁一闭,以为会有奇特的景象,知道这种情况的人认为我和浅井的青蛙有什么区别。
146、 我已经作了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
147、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阁子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破败没有整修。
148、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依靠,就派人再次 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
149、然而此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150、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高高挺立,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151、分段赏析 项脊轩,归有光家的一间小屋。
152、轩,小的房室。
153、归有光的远祖曾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
154、作者把小屋命名为项脊轩,有纪念意义。
155、“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156、接记物、事来表达作者的感情。
157、 撷取日常琐事,通过细节描写,来抒情言志。
158、 他的风格“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借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感情。
159、此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160、 第一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喜”贯穿。
161、修葺前,项脊轩狭小、阴暗、破漏;修葺后,项脊轩明亮、幽雅、安静。
162、在这段,作者意在表现自己青少年时期读书生活过的书斋,可爱、可亲、可美,以表达自己深深的眷恋之情,而作者欲扬先抑,先极力叙述原来的项脊轩的旧、小、漏、暗,为下文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可爱作铺垫。
163、 修葺后的项脊轩迷人可爱,令人留恋之处,不仅仅表现在修葺后的明亮、不漏和安静等方面,更表现在作者的生活情趣上,与周围环境的自然融合上。
164、 作者笔下修葺后的项脊轩,充满了诗情画意:原来阴暗的小屋变明亮了,是因为阳光照射在新修的围墙上,从新开的四扇窗户反射到室内;原来院前普通的围拦因主人在周围种植了兰花、桂树、修竹而增添了无限美景;白天,在小屋或仰或躺,或长啸或吟唱悠然自得;有时,静静地独自端坐,可以清晰地聆听大自然各种各样美妙的声音;庭院前幽静的环境,吸引着小鸟常来觅食,有人来了也不愿飞走;每当农历十五的晚上,皎洁的月光照亮了院前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在墙上,有如一幅清淡优美的水墨画,而且是活的水墨画!——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之极。
165、 第二段,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
166、“多可喜亦多可悲”,家世之痛,思亲之情。
167、先回忆“诸父异爨”引起庭院的变化,反映家庭的败落,笔墨中无不浸透着作者无限的“悲”情;通过老妪忆母,再现了慈母的音容笑貌,使作者禁不住潸然泪下(“余泣”);忆及幼年读书时,祖母来轩看望自己,那真挚感人的情景,那谆谆的嘱咐,那沉甸甸的期望,更是让自己忍不住要大哭一场。
168、 这一段,作者情感由“悲”到“泣”,再到忍不住“大哭一场”,无不紧扣“亦多可悲”来写,回忆中隐含着作者对家庭变迁的悲叹,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对自己怀才不遇、有负祖母期望的深深感慨。
169、 第三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情,是写“悲”的进一步补充,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作者埋头苦读,要实现理想的期望。
170、 第四、五段,是补写,通过补叙,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171、这一部分意在写悲,却先极力叙写当年两人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以“喜”衬“悲”,衬托今日丧妻的悲哀。
172、最后,托物抒情,借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寄托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
173、 三世变迁——文中作者是怎样描写归家三代变迁的情况的? 此文通过记作者青少年时代的书斋,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 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交织成篇,以生活中的一桩桩琐事,尽现了祖母、母亲、妻子三代人与作者的情谊,同时也反映了归家中三世变迁的沧桑。
174、这里,重点从归家家庭衰落的一些表象描写中加以分析。
175、 作者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描写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反映归家家庭的败落。
176、归家原本庭院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
177、自从“诸父异爨”后,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四分五裂之状)。
178、先用篱笆相隔,后来更用一堵堵墙壁阻断往来(“始为篱,已为墙”)。
179、尤其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厅’非‘庭’也)”,寥寥几笔,将一个封建大家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
180、 另外,写祖母到项脊轩来,鼓励作者读书求仕,光宗耀祖这件事,同样可透析出归家家道衰落的状况。
181、归有光祖母的祖父曾在宣德年间担任朝廷官员(太常寺卿),而如今,“吾家读书久不效”,儿辈们科举无望,反以分家为能事,闹得个钟鸣鼎食之家四分五裂,乌烟瘴气,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孙儿归有光的身上了。
182、 最后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83、”借物抒情,表现了作者对妻子深深的怀念之情,也表明了作者在项脊轩年日之久。
184、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185、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186、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187、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188、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
189、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190、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
191、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192、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193、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194、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195、迨(dài)诸父异爨(cuàn),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196、东犬西吠,客逾庖(páo)而宴,鸡栖于厅。
197、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198、家有老妪(yù), 尝居于此。
199、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bǐ)抚之甚厚。
200、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201、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202、”妪又曰:“汝姊(zǐ)在吾怀,呱呱(gū)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203、”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
204、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hù)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205、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206、余扃(jiōng)牖(yǒu)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207、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208、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
209、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
210、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211、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212、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213、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214、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215、 项脊轩1,旧2南阁子也。
216、室仅方丈3,可容一人居。
217、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4,雨泽下注5;每移案6,顾视7无可置者。
218、又北向,不能得日8,日过午已昏9。
219、余稍为修葺(qì)10,使不上漏。
220、前辟11四窗,垣墙周庭12,以当13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14。
221、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15,亦遂增胜16。
222、借书满架,偃仰17啸歌18,冥然兀坐19,万籁有声20;而庭堦(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223、三五之夜21,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22可爱。
224、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225、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226、迨(dài)诸父异爨(cuàn)23,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24而是。
227、东犬西吠25,客逾(yú)庖(páo)而宴26,鸡栖于厅。
228、庭中始为篱,已27为墙,凡再变矣28。
229、家有老妪(yù), 尝居于此。
230、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bǐ)抚之甚厚。
231、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232、妪每谓余(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233、”妪又曰:“汝姊(zǐ)在吾怀,呱呱(gū)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29。
234、”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
235、余自束发30,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31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32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hù)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33,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236、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237、余扃(jiōng)牖(yǒu)34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238、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35有神护者。
239、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
240、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
241、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项脊轩(下文[1]作者写了这篇志多年以后补写的)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36,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37。
242、 吾妻归宁38,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243、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39稍异于前。
244、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245、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40也,今已亭亭如盖41矣。
246、 ————归有光 《项脊轩志》(与苏教高中必修五相同) 编辑本段字词释义 轩:小的房室 。
247、 2、旧:旧日的,原来的。
248、 3、方丈:一丈见方。
249、 4、尘泥渗漉 :(屋顶墙头上的)泥土漏下。
250、渗,透过。
251、漉,漏下。
252、 渗漉:从小孔慢慢漏下。
253、 5、雨泽下注:雨水往下倾泻。
254、下,往下。
255、 雨泽:雨水。
256、 6、案:几案,桌子。
257、 7、顾视:环看四周。
258、 顾,环视也。
259、(许慎《说文解字》) 8、不能得日:得日,照到阳光。
260、 9、日过午已昏:昏,光线不明。
261、 10、为(wéi)修葺。
262、 修葺:修缮、修理,修补。
263、 1辟:开。
264、 12、垣墙周庭:庭院四周砌上围墙。
265、垣,在这里名词作动词,指砌矮墙。
266、 垣墙:砌上围墙。
267、 周庭,(于)庭子周围。
268、 13、当:通“挡”抵挡。
269、 14、洞然:明亮的样子。
270、 15、栏楯(shǔn):栏杆。
271、纵的叫栏,横的叫楯。
272、 16、增胜:增添了光彩。
273、胜:光彩。
274、 17、偃仰:偃,伏下。
275、 仰,仰起。
276、 18、啸歌:长啸或吟唱。
277、这里指吟咏诗文,显示豪放自若。
278、啸,口里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
279、 19、冥然兀坐:静静地独自端坐着。
280、兀坐,端坐。
281、 20、万籁有声:一切声音都能听到。
282、万籁,指自然界的一切声响。
283、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指一般的声响。
284、 2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
285、 22、珊珊:衣裾玉佩的声音,引申为美好的样子。
286、 23、迨(dài)诸父异爨(cuàn):等到伯、叔们分了家。
287、迨,及,等到。
288、诸父,伯父、叔父的统称。
289、异爨,分灶做饭,意思是分了家。
290、 24、往往:指到处,处处。
291、 而:修饰关系连词。
292、 是:这(样)。
293、 25、东犬西吠:东边的狗对着西边叫。
294、意思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
295、 26、逾庖而宴:越过厨房而去吃饭。
296、庖,厨房 27、已:已而,随后不久。
297、 28、凡再变矣:凡,总共。
298、再,两次。
299、 29、相为应答:一一回答。
300、 相:偏义复词,指她(先母)。
301、 30、束发:古代男孩成年时束发为髻,15岁前指儿童时代。
302、 3竟日:一天到晚。
303、竟,从头到尾。
304、 32、阖(hé):通‘合’ 。
305、合上。
306、 33、瞻顾遗迹:回忆旧日事物。
307、瞻:向前看。
308、顾:向后看。
309、瞻顾:泛指看,有瞻仰、回忆的意思。
310、 34、扃(jiōng)牖(yǒu):关着窗户。
311、扃,(从内)关闭。
312、牖,窗户。
313、 35、殆:恐怕,大概,表示揣测的语气。
314、 36、来归:嫁到我家来。
315、归,古代女子出嫁。
316、 37、凭几学书:伏在几案上学写字。
317、几,小或矮的桌子。
318、书:写字。
319、 38、归宁: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省亲。
320、 39、制:指建造的格式和样子。
321、 40、手植:亲手种植。
322、 手:亲手。
323、 4亭亭如盖:高高挺立,树冠像伞盖一样。
324、亭亭,直立的样子。
325、盖,古称伞。
326、 编辑本段原文翻译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
327、屋里仅仅一丈见方,只可容纳一个人居住。
328、这是已有上百年的老屋子,(屋顶墙上 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积聚的流水一直往下流淌;我常常移动书桌,环顾四周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
329、屋子又朝北,不能照到阳光,天一过中午就已经昏暗。
330、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
331、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在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
332、我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
333、书架摆满了借来的书籍,我安居室内,吟诵诗文,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台阶前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走到它跟前也不离开。
334、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花影摇动,很是可爱。
335、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值得悲伤的事。
336、 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
337、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
338、东家的狗向西吠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
339、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
340、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
341、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
342、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经常来。
343、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344、”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 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
345、 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人很久没有得到功名了,(我)孩子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啊!”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会用到它!”回忆起旧日这些事情,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346、 项脊轩的东边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
347、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
348、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349、 我说:“蜀国的寡妇清继承并守住了朱砂矿,利润天下第一。
350、后来秦朝皇帝为她建造了怀青台。
351、刘备与曹操争夺天下,诸葛亮从隆中起家,当诸葛亮和清在角落不被人知道的时候,世人怎么能够知道他们俩?我渺小地在项脊轩,正扬起眉毛眼睛一睁一闭,以为会有奇特的景象,知道这种情况的人认为我和浅井的青蛙有什么区别。
352、 我作了这篇文章之后,过了五年,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
353、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小阁楼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破败没有整修。
354、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寄托,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
355、这之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356、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高高挺立,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357、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项脊轩,归有光家的一间小屋。
358、轩,小的房室。
359、归有光的远祖曾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
360、作者把小屋命名为项脊轩,有纪念意义。
361、“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362、借记物、事来表达作者的感情。
363、 撷取日常琐事,通过细节描写,来抒情言志。
364、 他的风格“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借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感情。
365、此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366、 文章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穿全文的意脉,将生活琐碎事串为一个整体。
367、善于拮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
368、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编辑本段内容赏析第一段 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喜”贯穿。
369、修葺前,项脊轩狭小、阴暗、破漏;修葺后,项脊轩明亮、幽雅、安静。
370、在这段,作者意在表现自己青少年时期读书生活过的书斋,可爱、可亲、可美,以表达自己深深的眷恋之情,而作者欲扬先抑,先极力叙述原来的项脊轩的旧、小、漏、暗,为下文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可爱作铺垫。
371、 修葺后的项脊轩迷人可爱,令人留恋之处,不仅仅表现在修葺后的明亮、不漏和安静等方面,更表现在作者的生活情趣上,与周围环境的自然融合上。
372、 作者笔下修葺后的项脊轩,充满了诗情画意:原来阴暗的小屋变明亮了,是因为阳光照射在新修的围墙上,重新开的四扇窗户反射到室内;原来院前普通的围拦因主人在周围种植了兰花、桂树、修竹而增添了无限美景;白天,在小屋或仰或躺,或长啸或吟唱悠然自得;有时,静静地独自端坐,可以清晰地聆听大自然各种各样美妙的声音;庭院前幽静的环境,吸引着小鸟常来觅食,有人来了也不愿飞走;每当农历十五的晚上,皎洁的月光照亮了院前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在墙上,有如一幅清淡优美的水墨画,而且是活的水墨画!——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之极。
373、 第二段 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
374、“多可喜亦多可悲”,家世之痛,思亲之情。
375、先回忆“诸父异爨”引起庭院的变化,反映家庭的败落,笔墨中无不浸透着作者无限的“悲”情;通过老妪忆母,再现了慈母的音容笑貌,使作者禁不住潸然泪下(“余泣”);忆及幼年读书时,祖母来轩看望自己,那真挚感人的情景,那谆谆的嘱咐,那沉甸甸的期望,更是让自己忍不住要大哭一场。
376、 这一段,作者情感由“悲”到“泣”,再到忍不住“大哭一场”,无不紧扣“亦多可悲”来写,回忆中隐含着作者对家庭变迁的悲叹,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对自己怀才不遇、有负祖母期望的深深感慨。
377、 第三段 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情,是写“悲”的进一步补充,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作者埋头苦读,要实现理想的期望。
378、 第四、五段 是补写,通过补叙,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379、这一部分意在写悲,却先极力叙写当年两人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以“喜”衬“悲”,衬托今日丧妻的悲哀。
380、最后,托物抒情,借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寄托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
381、 三世变迁——文中作者是怎样描写归家三代变迁的情况的? 此文通过记作者青少年时代的书斋,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 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交织成篇,以生活中的一桩桩琐事,尽现了祖母、母亲、妻子三代人与作者的情谊,同时也反映了归家中三世变迁的沧桑。
382、这里,重点从归家家庭衰落的一些表象描写中加以分析。
383、 作者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描写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反映归家家庭的败落。
384、归家原本庭院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
385、自从“诸父异爨”后,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四分五裂之状)。
386、先用篱笆相隔,后来更用一堵堵墙壁阻断往来(“始为篱,已为墙”)。
387、尤其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厅’非‘庭’也)”,寥寥几笔,将一个封建大家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
388、 另外,写祖母到项脊轩来,鼓励作者读书求仕,光宗耀祖这件事,同样可透析出归家家道衰落的状况。
389、归有光祖母的祖父曾在宣德年间担任朝廷官员(太常寺卿),而如今,“吾家读书久不效”,儿辈们科举无望,反以分家为能事,闹得个钟鸣鼎食之家四分五裂,乌烟瘴气,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孙儿归有光的身上了。
390、 最后一句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391、”借物抒情,表现了作者对妻子深深的怀念之情,也表明了作者在项脊轩年日之久。
392、 编辑本段细节赏析 项脊轩是作者成长的重要见证,《项脊轩志》以项脊轩为明线,以自己对亲人的深挚感情为暗线,展开叙事抒情,《项脊轩志》以第一人称叙事,翔实生动,如身临其境,运用动作、语言和景物描写,寄托了对“对自己人生成长有过深刻影响的女性”(如母亲)的诚挚缅怀。
393、 前已有刘禹锡《陋室铭》。
394、《陋室铭》用韵文形式,主要抒发个人情趣志向,体式短小。
395、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虽也有近似的感想(“项脊轩”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陋室”),但作者却用散文形式,多叙家常,故别具风味。
396、作者因远祖归道隆住在太仓(今属江苏)的项脊泾,遂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项脊轩”。
397、《项脊轩志》这篇文章,是分两次写成的。
398、前三段写于十九岁时,是本文;“余既为此志”以下一段则是十余年后,作者览旧作而续写的。
399、故全篇合为四段。
400、 从篇首到“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为第一段,记项脊轩修葺前后的情况。
401、是文中着意描写轩室环境的部分。
402、先记项脊轩的“前身”,旧时南阁子破旧的情景。
403、一是很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404、二是很旧:“百年老屋,尘泥渗漉”。
405、三是漏雨:“雨泽下注”。
406、四是昏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407、总之,是一间不折不扣的陋室。
408、经作者添窗检漏,一番修葺之后,始得不漏不暗;又由于花木之置,小小轩室,居然成为胜境,成为幽雅的书斋。
409、此节在全文最具文采:“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410、三五之夜,月明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411、”于景可爱,于情则可喜。
412、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承上段,同时又是一个转折,进入第二段。
413、从写环境转入写人事的变迁,由可喜转入可悲。
414、又分数层。
415、先一层写庭院的几经变故,即诸叔伯分居前后,庭院由通到隔(“始为篱,已为墙”)的经过,“东犬西吠”、“鸡栖于厅”等句写分居后的凌乱。
416、客观的叙说家庭琐事中,寓有人世沧桑之慨。
417、此可悲一也。
418、进而通过家有老妪说亡母旧事,写家庭人事变故。
419、须知作者生母去世时,他年龄尚小,所以母亲的形象在他是记不分明的(参《先妣事略》)。
420、而那位老妪既是祖母的婢女,又作过两代人的奶妈,通过老妪来追忆旧事,是自然入妙之笔。
421、她所说的,不过是先前母亲曾在何处站过,曾有过一些什么对话,然而就是这些平淡处,最为关情。
422、“儿寒乎?欲食乎?”短短的两句,就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一个闻儿啼而动了怜爱的年轻母亲的形象。
423、这种追忆,无疑会引起过早地失去母爱的作者的伤心。
424、此可悲二也。
425、再有便是作者自己对祖母的追忆。
426、那段往事似乎也很平常,却同样洋溢着淳厚的人情味。
427、“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的垂问,和“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的自语,以及持象牙朝笏的一段勉励,生动地表现了老祖母对孙子的疼爱与厚望。
428、以上回忆,看来不过是家庭生活中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然而“一枝一叶总关情”,而且是为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所决定的至深之情,即人子之思和伤逝之痛,难怪作者说“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429、以下又带过一笔叙轩中幽静与轩屡遭火而幸存,均关题意。
430、其中轩中关门读书,闻足音而辨人一节,不但善写日常细微感觉,而且还写出了一个耐得寂寞的读书人形象,为下段议论伏笔。
431、姚鼐说“震川之文,每于不要紧之题,广阔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
432、”本段即其例证。
433、 第三段即项脊生(作者自称)的一番议论。
434、作者以守丹穴的巴寡妇清和高卧隆中的诸葛亮,与处败屋寒窗之下的自身相比附,既自慨局促,又有自矜抱负之意。
435、故语末虽以“坎井之蛙”自嘲,又未尝不含有对凡夫俗子的反讽与孤芳自赏的意味。
436、 最后是若干年后的补记。
437、续写项脊轩在妻死前后的变化,寓有新近的悼亡之情。
438、文中记妻生前琐事,亦平淡中见隽永,与前文格调毫无二致。
439、“不常居”三字似可收融一文,然文末又摇曳生姿,写到亡妻手植的一树枇杷“亭亭如盖”,寓睹物怀人、悼亡念存之思,较之“墓木已拱”之类的成语,尤觉余味无穷,饶有新意。
440、 总之,此文在叙事上以白描见长,抒情亦以素朴为本。
441、老老实实地回忆,平平淡淡地叙述,其淡如水,其味弥长。
442、恰如王锡爵所说:“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443、”(《归公墓志铭》)这种以口头语说家常事的意境与笔墨,乃是归有光在唐宋八大家之后的一种创造。
444、所谓“豪华落尽见真淳”,是可以移评归文的。
445、行文散漫,似随口道来;然而无论写景、叙事、抒情,均围绕“项脊轩”这个中心,故能形散而神聚。
446、虽总以素笔为主,但也有变化。
447、如第一段稍具文采,与后文的质朴不同,却正与可喜可悲的情感变化、对照相吻合。
448、故不能说作者在写作时毫无“匠心”。
449、(周啸天) 《项脊轩志》是一篇出色的抒情散文。
450、作者:“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
451、”(清人梅曾亮语)睹物怀人,悼亡念存,随事曲折,娓娓细谈,笔意极清淡,而感情极深至。
452、情,使这篇文章不事雕饰,而自然动人。
453、纵观全文,以项脊轩起,以项脊轩结,用一间旧屋作线索,将人物,事件联系在一起。
454、粗看,作者似乎是信手而书,无拘无束,漫无章法,实则经过精心的提炼和严密的构思。
455、内有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贯串,外有项脊轩的变迁绾合,虽然全文所写的都是日常生活小事,追念的人又分属三代,(祖母、母亲和妻子)但读起来却没有一点散漫琐碎的感觉,反而显得非常凝炼和集中。
456、 结构“关”情 文章先写轩的狭小、破漏与昏暗,继而写经过修葺之后的优美、宁静与恬适。
457、轩内积书,轩外花木;白日小鸟,月夜挂影;构成了一种和谐清雅的小天地氛围。
458、而居于这小天地中心的,正是作者自己。
459、他的清贫的生活,高洁的志趣,怡悦的心境,于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的显露出来。
460、“多可喜,亦多可悲”几个字,承上启下,思路陡转。
461、“喜”字应上文,但“悲”从何而来?一是大家庭的分崩离析,表现了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
462、二是母亲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463、三是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了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
464、最后两节,补记亡妻在轩中的生活片断和轩在以后的变迁,抒发了作者怀念。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